淺談化學品管理-回歸初心的管理

[et_pb_section fb_built=”1″ _builder_version=”3.0.47″][et_pb_row _builder_version=”3.0.48″ background_size=”initial” background_position=”top_left” background_repeat=”repeat”][et_pb_column type=”4_4″ _builder_version=”3.0.47″ parallax=”off” parallax_method=”on”][et_pb_text _builder_version=”3.0.74″ background_size=”initial” background_position=”top_left” background_repeat=”repeat”]

化學品管理一直以來都是職業衛生管理人員一個很重要的管理關鍵作業
但是卻常見到就僅止於例行性申報、環測、SDS的紀錄保存、危害通識計畫、教育訓練而已。
化學品管理其實不應該是如此的!它的目的是要保護員工才是阿!
化學品管理分為很多的層面,本篇文章我先以預知(A)、辨識(R)、評估(E)、控制(C)來說明化學品管理,而且這也是一種重複循環的觀念,後續針對實務面的部份會在有另外一篇文章解說

一、預知(Anticipation

在職業衛生上大家常見的都是從辨識,評估,控制的說明
那與預知、辨識、評估、控制這兩者間有什麼差異呢??
其實預知是基於預防的前提去思考事務,所以所有的動作都是更往前去探討本質上的健康危害的問題,然而在職業衛生上所指的預知是指大部分都是健康危害的預知與判斷。
在化學品管理已預知的範圍應該是要做什麼事情呢,這邊區分為前期與年度審查。
1前期審查:
在過往的實務上,很多情況下職業安全衛生人員是沒有辦法決定或否決公司已經決定要使用的化學品,與其去反對高調的呼喊這個不安全,到不如換個角度去思考更務實的問題,應該是要專注在化學品進到你的管理範圍內之前可以做的工作,想去跟可能帶入到你的工廠內的單位人員共同合作(co-work),收集可能的化學品後,就應該要先去深入的了解該化學品會在什麼條件或作業下會有的健康危害,預估可能的現場濃度(定量模式推估),危害的影響程度時間又是如何、預知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這些絕對不是倚靠化學品的安全資料表就可以達成的,你還是需要更廣泛的蒐集資訊,如果能力可及就應該在這個階段建立化學品的本質健康危害表,甚至於依照風險概念去建構一份該項化學品的本質健康風險危害報告書!
2年度審查:
每個年度終結時,每個職業安全衛生人員都會收到很多的資料與報告,比如作業環境監測報告、健康檢查報告(含異常)、設備異常狀或人員事故報告、、、、等等的資訊,這些寶貴的資訊千萬不要封存在檔案櫃內,記得要將相關的資料找出來,利用各種線索,將使用中的化學品再進行一次的確認,透過這些資訊和外部的新資訊或技術去預知未來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於到十年可能會實質造成人員有健康效應的危害,事先去將人員進行安排的規劃,而職業衛生甚至於職業護理人員最重要而無法被取代的專業價值,似乎就是在這種地方被展現出來。

二、辨識(Recognition

化學品的辨識主要的目的是要從去蒐集與辨識工廠內的所有與化學品可能有關的項目,個人認為必須要蒐集的資料分述如下說明:
1法規: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應該要去清查化學品相對於你所屬的行業別被規範適用的規範(含法規)與相關標準並製作化學品管理表單,這樣才能掌控所有的基礎要求。
2作業環境:
職業安全衛生人員應去建立與蒐集廠區內所有的環境控制的機台特性(包含排氣與環保設備、、等),並應該去理解環境控制的條件、成因以及現場環境的受限因素,這樣才有助於去理解作業環境下,化學品可能去辨識蓄積與排除的可能狀況
3機台設備:
各項的生產設備的操作條件都可能會影響到化學物質的三態(氣態、液態、固態),由於每一個化學物質相態都會影響到對人體暴露的影響,所以這需要了解每個機台的操作條件,還有共同使用的化學物質,甚至於化學物質供料的順序,還有異常的流程,這都會影響到可能性的危害,這些都需要辨識出來。
4作業勞工:
作業勞工基本上是屬於一個受體的角色,而每個受體的反應敏感度都不同,舉個例子而言:青壯年的呼吸頻率力道與老年人就有明顯的不同了,換而言之,個人覺得作業勞工需要調查以下資訊
a:年齡層
b:工作年資(包含以前的相同經驗,目前從事該項作業的資歷)
c:疾病史:理解有無遺傳性疾病或者特殊疾病、手術經驗
d:健康狀態:平均身高與體重、抽煙、檳榔、喝酒等對身體有特殊影響的嗜好
e:防護具:防護具配戴的習慣(正確配戴與有無使用等等)
f:工時:要確認每日的工作時間與暴露時間,乃至於到每週的工作頻率或型態
g:抱怨
5化學物質:
化學物質由先前的預知資料中再次擷取,並進行現有各項物質的相容性危害、物質毒性、與人接觸的方式、人體的反應、特殊狀況的危害、貯存注意事項、嗅味閾值、火災爆炸的可能性,彙整後把使用的注意點並與生產作業流程(特別需要注意接觸化學物質的期間)、使用方法共同整合討論,現場人員衣物有無殘留化學物質的氣味、顆粒等等,還有相關的歷史資料:如先前現場的危害濃度,他場同一化學物質事故案例。
上述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交叉性的比對與彙整並決定公司風險等級的區分後,相信你可以製作出一份初步的化學物質危害清單排序表,相對而言這就是分級管理的第一步,簡稱為化學品初步危害辨識清單,這份清單內應包含但不限於,作業流程、作業特性、作業機台、化學物質特性(毒性、用量、、等等),暴露頻率時間,人員特性(可以區分為年資、健康、、等等)、環境特性、控制特性、等資訊。

三、評估(Evaluation

既然已經從預知和辨識出危害後,那就需要去確認現場的實際狀況進行評估,大家可能就是會認為就是化學物質的採樣分析或直讀式的化學物質濃度的評估而已!!但個人在這邊再提出另外一些可能需要評估的事項,可以讓整個評估更加的完善
(1) 作業流程評估:目的在發掘作業流程中最可能暴露點和異常點
應記錄這些資訊並標註所有的時間:化學品接觸的時間與每次使用量,防護具配戴樣式,走動的區域範圍,特殊事件,由於這些資訊可能會造成作業現場人員反彈,所以可以利用相gopro等設備配戴給人員直接錄影記錄即可
(2) 現場環境評估:評估控制措施設備的效能
作業人員有關的通風狀況,溫濕度,壓力等等
最後上述的評估資料彙整成一份現場評估報告,以利後續控制管理上作為參考。

四、控制管理(Control

我們依照辨識出來的結果與評估報告進行比對,相對的我們就可以發現化學品的優先管控的順序,再加上相關性風險的等級,不就是一份法規所說的危害性化學品評估與分級管理了嗎?
在控制面上你也可以發現哪些地方是控制不足需要改善的控制點,進行必要的控制作為,在這邊所提的不是只有指工程控制,而是包含軟性面的作業管理,建議調出健康檢查記錄,依照作業屬性區域的人員去鑒別健康狀況有無異常或者是有無共通性,可以更加的輔助職業安全衛生人員的佐證和說服力,強化執行的力道。
但假設是屬於工程控制的部份,請務必要思考施工期間的可能性危害(承攬商與作業人員),通常都需要增加輔助的管理措施,在尚未完成改善之前都是需要落實輔助的管理措施。

五、總結

化學物質的管理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要透過不斷的累積,不斷的預知、辨識、評估、控制,再一次預知、辨識、評估、控制的方式逐步完善化學品管理,相對的很多現實狀況是無法一次做到完備,比如說評估階段的資料評估,尤其是作業流程很難一次所有的作業都可以評估,但你可以分階段慢慢完成,再進行反推驗證,在這邊提出一點關於控制的問題給大家參考,所有的改善管理措施,建議試行半年後再進行檢討與修正,這樣才有辦法看到成效也可以讓大家願意執行,以上以回歸到保護員工健康的初心提出來不一樣的思考邏輯和方式,希望大家能有更不一樣的想法。

延伸閱讀:

化學品管理的前期作業
淺談作業環境監測事項
規劃作業環境監控之前的工作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如果需要相關化學品分級或化學品管理上的服務也歡迎跟我們聯絡Email:info@hbesh.net
另外想一對一諮詢的部份也可以點選下方加入好友進行相關諮詢

[/et_pb_text][/et_pb_column][/et_pb_row][/et_pb_section]

發表留言

購物車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